新闻中心

我的蛋白都跑哪去了?揭秘实验室里那些“蛋白消失术”
发布时间:2025-10-23 文章来源:瑞迪生物 阅读次数:78次

实验室里,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绝望时刻?精心准备的样本突然失活,WB条带消失得无影无踪;反复冻融的样品效价暴跌,ELISA检测结果低到怀疑人生,上样显色时比自己的脸都白;移液枪一抖,蛋白浓度直接“归零”……这些“隐形刺客”正悄悄吞噬着我们的蛋白!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蛋白消失的真相,看看你的蛋白到底“跑”去了哪里。

一、EP管吸附:蛋白的“隐形黑洞”​​
​​现象:蛋白纯化、抗体分装保存后,浓度莫名降低,实验信号忽高忽低。真相却是材质陷阱:部分EP管(尤其是低质量塑料管)表面残留疏水基团,会吸附蛋白,尤其是低浓度蛋白(如<10μg/mL)损失率高达30%以上。不同厂家的EP管分装保存同一支检测抗体,ELISA实验时效价竟相差5倍以上。

解决方案:
选择低吸附、高纯度EP管(如聚丙烯材质),使用前用0.1% BSA或脱脂奶粉来进行预封闭或作为保护剂。
避免低浓度保存,尽量让待保存的蛋白或抗体的浓度在0.1mg/mL以上。
蛋白分装时避免接触管壁,用移液枪轻柔吹打混匀。

二、反复冻融:冰晶的“致命切割”​​
​​现象:蛋白、抗体反复冻融后活性丧失,ELISA试剂盒出现白板。结构崩塌:冻融过程中,冰晶形成会破坏蛋白三维结构,导致聚集或变性。实验显示,反复冻融5次的抗体或酶,活性保留率不足50%。剪切力伤害:冰晶融化时产生的微剪切力会直接撕裂蛋白分子。
高盐伤害:在冷冻过程中,由于低温环境导致盐离子(PBS等)加上冷冻时溶液体积减小,造成溶液中局部高盐环境,蛋白、抗体发生不可逆变性失活。

解决方案:
分装保存:单次用量分装(如50μL),-80℃长期保存,4℃短期使用。
添加保护剂:甘油(50%)、海藻糖或BSA可减少冰晶损伤,蛋白酶抑制剂防止降解。
冻干保护:作为赋形剂冻干保护剂中的蔗糖、海藻糖等。其在蛋白冻干后提供稳定的骨架来维持蛋白制品的空间结构。

三、移液器操作失误:手抖毁所有​
​​现象:加样量忽多忽少,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“离谱”。机械损伤:移液枪未校准、吸头不匹配或操作手法错误(如倾斜枪头)会导致蛋白溶液剪切力增加,引发变性。另外有数据表明,新手实验员在训练一个月以后实践结果CV值一般可提高10%以上。

解决方案:
定期校准移液枪,使用低吸附吸头(如硅胶吸头)。
勤加练习,告别手抖。
加样前离心蛋白溶液(12000rpm,3分钟),避免管壁残留。

四、分装转运“步步惊心”​​
​​现象:分装后的蛋白效价参差不齐,转运后直接报废。这种情况第一种原因是分装体积过小(如<10μL)易受蒸发和管壁吸附影响,导致浓度出现重大偏差。第二是温度波动:冷链运输中温度反复(如超4小时常温暴露),加速蛋白降解。

解决方案:
分装体积≥10μL,使用预冷EP管(-20℃)。
运输时加冰袋或干冰,尽量避免常温暴露。
使用冻干制品运输。

五、盲目相信“微量试剂盒、快速试剂盒”
某ELISA试剂盒厂家的微量体系50μL(10μL样品+40μL样品稀释液),或某一ELISA实验只需要半小时完成,最终导致实验趋势混乱,结果无法重复。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任何反应体系自己的最适体积,最适反应时间,需要有足够的量变来引起质变,而不是简单的等比例放大或缩小。拿最常用的酶标板来说,50μL的反应体系甚至都无法有效浸润整个酶标板孔底部,这种体系下的抗原抗体如何反应是值得推敲的。因此推荐最小反应体系应该≥100μL。

解决方案:
选择正规、合理的厂家、准备好足够的样本量、使用精确的移液器

结语:守护蛋白,从细节开始​

瑞迪生物ELISA试剂盒标准品、检测试剂均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效冻干保护剂,蛋白抗体保护剂等,所有试剂均通过7天37℃稳定性(等效于4℃保存1年)。选用高纯度、低吸附EP管分装保存,最大程度的减少吸附和降解。同时生产引进高通量全自动移液站,相比人工生产,保证货期的同时将产品CV值降到了5%以下